2020年9月10日,是市体育运动学校建校30周年纪念日。历史回眸,1990年9月10日,我市成立了吉林地区唯一一所体育中等专业学校——吉林市体育运动学校,从此翻开了我市竞技体育人才专业培养的新篇。

寒暑变易,岁月悠悠。30年时光,记录着江城竞技体育健儿培育方式不断转型升级、开拓创新,镌刻着我市竞技体育运动人才辈出、星光璀璨。

锐意进取,拼搏不息。30载岁月,铸就的是一部不忘初心的奋斗史,成就的是我市在中国体育发展丰碑的长河中留下辉煌与荣耀的不凡路。

奋进中的辉煌

不论时光流转,还是日月变迁,我市体育人30年的兢兢业业、奋斗进取都熔铸在一枚枚奖牌里。

索契冬奥会上,中国军团获得的奖牌总数中,“江城贡献”几乎占了半壁江山,我市籍运动员李坚柔获得的短道速滑500米金牌,为中国队拿下该届冬奥会的首金;平昌冬奥会上,我市籍运动员武大靖摘得的金牌,也是中国男子短道速滑项目历史上的首枚奥运金牌;单板滑雪平行回转项目从国内到洲际一直都由“江城团队”领衔,第八届亚冬会首日赛中,中国队首枚奖牌便是我市籍运动员臧汝心在单板滑雪女子平行大回转项目上摘得的银牌,在随后的比赛中她又拿下一枚金牌,我市籍运动员赵欣也有铜牌的战绩;第十三届全国冬季运动会,我市61名运动员参加3个大项8个分项的比赛,金牌总数、团体总分位列52个代表团第四名;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我市运动员为我省代表队取得了8金2银7铜的好成绩,初步实现了冰上、雪上重点项目全面开花,多项争金点一击即中的既定目标。

30年来,我市籍运动员在国内、洲际、国际大赛上频传佳音。短道速滑世界冠军杨阳、程晓蕾、韩雨桐,场地自行车世界冠军李娜,北京奥运会女子曲棍球银牌得主付宝荣、黄俊霞,国际滑联2019上海超级杯大奖赛2000米混合接力冠军张楚桐,越野滑雪蝉联两届亚运会冠军王春丽,速度滑冰亚洲冠军王红、王楠,冬运会冠军安伟江、梁传启、李长宇、牛佳琪、臧汝心,青运会跳台滑雪K90、K50冠军胡景涛……国内外赛场冠、亚、季军领奖台上,江城健儿的身影恰似一道风景。

30年来,我市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中心制”便是我市最先亮出的招式,即把原有的业余体校、体工队等纷杂的体育机构重新划分,整合成为市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和市夏季运动管理中心。亮招之后,便是一路猛攻,我市打出一套发现、培养、输送,重三线、强二线、保一线的组合拳,确定“抓训练、出人才、夺金牌”的攻战方向。“开放式、社会化、市场化”的总体战略部署,“政府保重点、社会搞热点、市场办难点”的中期布阵,拳法一套强于一套,出招一式猛于一式,呈现出如今人才辈出、佳绩频传的局面。

拼搏中的跨越

改革者进,创新者强。“中心制”应不断变化的形势而生,运动员训练机制也随市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和市夏季运动管理中心的成立转型升级——全面实行馆训结合、场训结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更有效地为竞技体育人才培训提供保障。

市夏季运动管理中心通过体教结合、基地校、希望校等方式“选苗”,通过课余时间、寒暑假期教练带队训练等方式“育苗”,通过训练输送到上一级训练单位、通过比赛选拔到更高级别训练单位等方式“移栽”,不断夯实我市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前期工作。

市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坚持制度政策围绕运动队发展制定,资源配置向运动队倾斜,科室工作向服务运动队聚焦,通过打造人才梯队、巩固优势项目、深挖潜在优势项目发展空间,储备竞技体育人才。他们积极利用“十四冬”这一北京冬奥会赛前“练兵场”“比武台”,早在“十三冬”结束后就开始科学谋划竞技体育的顶层设计,在巩固传统优势项目、实现短板项目新突破方面下功夫,做到既要把有限的资源和精力向重点项目、重点人员和重点工作上转移,又要利用优势项目人才储备足的特点,重组新建项目队伍,高质量、高标准、有的放矢地全面打造夺金点。

我市有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制造”优秀冰雪运动员始终是我市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重点之一。用好“冰法”、做好“雪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借平台、引人才,全面提升竞技水平。得益于“全省一盘棋”战略,我市输送部分雪上项目运动员,长期跟随各级各类国家队和省雪上运动管理中心队伍训练,共享优质场地、高水平教练等资源,训练成果显著。同时,我市通过人才引进的模式招录了牛佳琪、臧汝心、何思奇、孙艳鹤等多名冰雪教练员,下大力气聘请原八一队兼国家队教练员张庆良执教高山滑雪项目,极大地增强了教练团队整体水平。

——建场馆、补短板,全力改善训练条件。为确保冬季项目“冬夏不停训”,市体育局斥资近600万元,建成了我市室内滑雪模拟训练馆,主要用于高山滑雪和单板滑雪项目训练。这一场馆是我市积极响应国家体育总局提出找准差距、恶补短板的背景下建成的,突破了传统滑雪运动受天气、环境、时间、地域等因素的限制,自建成后始终保持高利用率,确保了二三线梯队运动员全年全时段进行专项训练,强力助推高山滑雪、单板滑雪项目的发展。亚洲首座、具有世界最先进水平的全天候标准化专业训练场地——吉林北山四季越野滑雪场项目于2017年启动,如今已建成使用。该雪场不仅是我市的骄傲,更承载着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补齐短板、助力备战等多项重要任务。

——增项目、建梯队,多点开花初见成效。“十三冬”结束后,我市对标2022北京冬奥会项目设置,重新组建了3支雪上项目专业队:利用单板平行大回转队伍梯队健全的优势,从中选拔部分队员成立单板障碍追逐项目队;在原有跳台滑雪和越野滑雪队基础上,根据队员的身体素质、技术特点,组建北欧两项专业队;重新组建了高山滑雪项目队,通过引进高水平教练,跨地区选才引进运动员,队员阿克卓力在“十四冬”为我省时隔40年后重新夺得高山滑雪项目金牌。3支队伍在几年时间完成梯队建设,补齐了我市雪上项目的短板。

——用优势资源支撑强势项目,冰上项目良性发展。我市坚持早发现、快培养、多输送的选才原则,冰上项目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市冰上运动中心的专业化场馆吸引了大量青少年参与冰上体育运动;市体育局连续6年浇筑室外公益冰场,累计吸引以青少年为主的群众参与冰上体育项目达数百万人次;完善青少年竞赛制度建设,抓好抓实青少年运动员注册管理、训练管理、竞赛体系等一体化建设……通过多措并举,吸引、选拔出大量青少年后备人才,长期参与速度滑冰、短道速滑、花样滑冰等项目训练,为冰上项目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在培养运动员方面,我市积极创造条件,让优势资源配置服务于竞技体育水平的提升,加速优秀运动员的培养:与省冰上运动中心合作,共建组成了专业冰壶队,填补了我市项目空白;引进优秀的教练员团队、先进的训练理念和运动员培养方式,使冰上项目队训练水平整体提升。

多年来,江城体育以满城皆“冰”的姿态,回应国家“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号召,展示江城厉“冰”秣马打造“冰雪强市”的能力。

开拓中的不凡

作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中腹之地,30年来,我市致力于将市体育运动学校打造成“冠军的摇篮”。

2018年,国家体育总局认定的119所“国家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251所“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名单中,市体育运动学校位居榜单第31位,成为我市唯一获评“国家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的单位。早在2003年,市体育运动学校首次参评,便获得了“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的荣誉并蝉联三届。在第四届参评中的跨步跃升,不仅仅是称号中多了“重点”两个字,更证明他们架构的经典体育教学模式成果已经显现。

作为体育运动学校,发现、培养、输送是基本工作模式,但市体育运动学校在发现工作中求新、在培养工作中出新、在输送渠道上创新,精心设计出了“三位一体”的良性循环育才模式,让招生面更广,让教育内容与时俱进,让学员毕业后的出路更宽,同时又以此吸引更多的学员入校学习,形成促进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链。

为拓宽招生和选材渠道、响应国家发展青少年体育运动号召,市体育运动学校多年前就推出“体教结合”的新模式。近年来,他们不断加大“体教结合”力度,目前与我市9所学校建立联合培养机制,开展了足球、短道速滑、越野滑雪3个项目,选苗门路逐年增宽。

从建校之初的5个运动项目,发展到现在的短道速滑、速度滑冰、越野滑雪、单板滑雪、跳台滑雪、高山滑雪、田径、举重、柔道、自行车、跆拳道、足球12个奥运项目,市体育运动学校在人才培养上,瞄准“奥运争光计划”,采用科学可行的多种办学手段,提出了“做名教练、育奥运苗”的指导方针,以“建设一流基地、培养一流人才”为目标,以管理为基础,以科研做支撑,依靠吉林地区得天独厚的冰雪自然条件和生源特点,以夏季项目为基础,重点发展冰雪奥运项目,培养出大量优秀运动员,在奥运会、世界锦标赛、亚运会等国际赛事中为国家和省市争得了荣誉。近年来,国家提出体育强国和文化强国的发展战略,市体育运动学校随之改变了以往以“抓训练、拿成绩”为主的工作思路,提出了“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提高运动员综合素质,促进运动员全面发展”的新打法。他们一方面在教育教学上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另一方面积极探索科目专业设置的延伸,新增休闲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以此为运动员退役后的就业服务提供保障。

随着生源渠道的拓宽、教学模式的升级,市体育运动学校又把目光聚焦在毕业生的“出口问题”上。竞技体育的竞争是激烈的,能拼到金字塔尖的运动员毕竟是少数。在专项体育项目发展的同时,他们以培养有文化、有素质、高质量的优秀竞技体育人才为宗旨,开设语文、数学、英语等14门文化课程。他们还与吉林体育学院签订“3+2”中高职衔接协议,前3年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学籍,后两年通过转段升学考试,成绩合格后可进入吉林体育学院大专专业就读,学业期满后颁发国家教育部统一印制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证书》,拥有国家承认的全日制大专学历。

“体教结合”选苗模式,让发现运动人才工作打开新局面;“知识+技能”培养模式,让体育教学工作焕发新生机;“3+4”中职本科衔接试点项目,让中职校的办学层次跃上新高度——这就是我市打造的“三位一体”的良性循环育才模式。

不论回望与眺望,终将重新出发。成绩是励志的仪典,是催征的战鼓,30年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之路,承载拼搏,注定不凡。

来源:吉林市体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