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身着大红色国际奥委会运动装的张虹,出现在崇礼举行的腾讯冰雪峰会现场。和2014年索契冬奥会时,那个爱笑但不善言辞的速滑冠军相比,是她的侃侃而谈,令人印象深刻。
相比6年前,如今张虹身上的职务眼花缭乱。两天前,她发起的“张虹体育教育专项基金”落户哈尔滨;四个月前,当选第四届冬青奥会协调委员会主席。32岁的张虹,20岁短道转项速滑,2018年履职国际奥委会委员,三度更换“赛道”,一如从前,全情投入,回报丰厚。但张虹说,你只是没有看到我背后的付出。“近三年的国际奥委会工作,我就像读了个博士。”
新的赛道 新的压力
2014年索契冬奥会,张虹夺取女子速滑1000米冠军,为亚洲实现金牌零的突破。这也是她20岁从短道转项速滑以来,在第二个赛道登上巅峰。如今的张虹竞选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成功,履职已三年,但她承受的压力,一度憋到无从释放。
北青-北京头条:和2014年相比,你的谈吐变化了很多。我感受到了你的变化。这次人生转型,你一定付出了不少。
张虹:其实我的人生已经更换过一次赛道了。我20岁那年,从短道跨界到大道,就是我人生的一次重新开始。外人看,俩项目没啥区别。但运动员知道,从比赛规则,训练方式,比赛服,教练团队都是全新的。20岁的我,是重新开始运动生涯。
如今2018年,我再次开始新的旅程,加入国际奥委会,成为运动员委员。对我来说,也是踏上了一个新的赛道。
北青-北京头条:这条新的赛道和之前当运动员相比,怎么样?
张虹:我发现,自己从前的经验不再起作用。在奥委会工作,面对的不仅是语言的压力,更多的是奥林匹克的知识,怎么在委员会中,去提出自己的建议,提案,提出自己的想法,奉献自己的经验,怎么为运动员服务等等。刚开始一年半的时间,用东北话说,我是完全的蒙圈状态。
现在履职国际奥委会委员两年半了,没有一天,我的精神压力比当运动员时期轻松,压力更大了。2018年平昌奥运会后,我每天在语言学校学五到七个小时。你知道,一个运动员原来每天运动,现在要你一动不动,每天吸收不同的知识,五到七个小时什么滋味?
平昌后,我的膝盖旧伤复发,连下楼梯都不行。我说每天学习不用训练还挺开心。可学习三个月后,发现自己脑子会疼。因为你没有学习的基础,突然这么学,根本吸收不进去这么多的知识。
我发现,如果光学习不运动,我的压力根本释放不出去。那太可怕了。我就重新开始运动,练练椭圆机,瑜伽,不动膝盖的运动。我发现学习多了,去运动,可以相互的去缓解压力。
从2018年到现在,我慢慢建立起了学习习惯。现在哈尔滨,每天还要学习英语几个小时。英语需要每天都有环境,要看,要说。我之前身边是中国教练,没有出国训练生活过。基本从零开始学语言。是从现在进行时,一般过去时学起语法,单词也是从很简单的一个一个背起。
北青-北京头条:那你在国际奥委会的工作起步一定很辛苦。
张虹:我在国际奥委会的工作也和学语言一样。从一篇email都看不懂,到现在,不能说完全进入工作,已经可以提一些建议。我是一点一点积累的。
第一年那会儿,我已经完全失去了信心。我还记得第一次出国开会,要转三个航班,我自己一个人,一周。瑞士会议城市说法语,我要和大家一起开会一起讨论。我那一周是崩溃的,开会听不懂,讨论不发言。
你知道,在会议里面,我是最年轻的,看到他们提出那么多的想法,而我提不出来。我自己会委屈,一个运动员,会有要强的心理,我会一个人偷偷在房间掉眼泪。
这次会议给我特别大的动力,某种程度上,我来开会是代表中国运动员。不是代表自己。那个时刻我就要逼着自己成长。我是一个平时连看书习惯都没有的人,现在我在家,看国际奥委会的新闻简报,听英文电影。再后来我连电影也不看,就放国际奥委会的会议录像,或者所有相关的采访录像。每天看,从开始一看就困,醒了接着看,现在开始看进去了,我开始了解了,感兴趣了,看出有意思的环节了。
履职像是读博士
如今的张虹身兼N职。除了以上提到的,她还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教授。但张虹说,让她成长最快的,是这段奥委会履职经历,“像是读了个博士”。
北青-北京头条:所以你之前说,别人只发现了你的变化,不知道你的付出。
张虹:包括之前刚入职,成为国际奥委会委员,我都不敢接受采访。如果大家问我的工作,我不知道怎么说,因为我不了解。我滑冰23年才了解这个职业。现在大家跟我开玩笑,说我是又读了一次大学。我说绝对是读了个博士。你的感觉是我能说了,但你不知道的是,我背后经历了什么。
北青-北京头条:现在提升了自己,也更加自信了?
张虹:现在我还是在学习阶段,但和从前相比,我开始向国际奥委会贡献自己的声音和经验了。比如今年6月23,国际奥委会开展了24小时在线运动的活动。这一活动,和之前我给国际奥委会主席提出的建议相关。我的提议是,希望国际奥委会组织运动员,换一种方式,在线上激励大众参与运动。因为运动员代表着健康,代表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如果运动员放弃了梦想,大家也会失去希望。这个活动最终成功,让我非常开心,感觉贡献到了自己的力量。
北青-北京头条:现在当选冬青奥会协调委员会主席,你可以贡献更大的力量。
张虹:我的工作和从前稍有不同了。现在要站在一个赛事的幕后,担任组织者。我希望可以分享自己曾经的冰雪运动员的经验。因为我清楚的知道,运动员需要什么。比如,速滑场馆需要离奥运村距离多远,才能让运动员避开拥堵,尽快抵达或离开场馆;比如,运动员得奖后的路径,应该什么样,加一个红毯环节怎么样。这些都需要委员提出提案来。我能提出什么建议,我能有什么意见可以被奥委会采纳。我希望做出这样的贡献。
助力北京冬奥 打造最快冰丝带
人的一生并不长,张虹骄傲的是,自己人生已经历三次转折,每次都“挺顺”。最让她骄傲的,仍然是作为速滑选手冬奥摘金的经历。当下,她希望可以促成她供职哈工大与“冰丝带”场馆的“联姻”,帮助打造冬奥历史上最快的平原速滑馆。
北青-北京头条:其实你一直没有官宣退役,现在身兼运动员,奥委会委员,副教授,弘基金创始人。这么多职务,适应的怎么样?
张虹:有的时候,确实觉得自己有很大压力,但我当过运动员啊,从小我就在冰场上,面对无数压力。我身边所有运动员都一样,无论是否站上了最高领奖台,背后都是十几年二十年的努力。都有战斗的斗志。所以运动员就是最喜欢挑战。现在我在新的位置上,面对国际工作,依然用奥林匹克精神激励自己。从前我要战胜自己,战胜对手,今天我要面对新的工作。虽然对手不一样,挑战是一样的。
北青-北京头条:北京冬奥周期,你的挑战是什么?
张虹:作为国际奥委会委员,我通过提案贡献我的经验。对北京冬奥,我的提案第一是有关交通,二是场馆的质量。我认为场馆再漂亮,座位再多,不如将冰面质量进行提升。只要打造出平原最快的冰面,这届奥运会就可以名垂青史。
北青-北京头条:我也很好奇,什么样的冰面是快的冰面?
张虹:冰面速度快不快,牵扯到冰面的温度,室内的温度,冰的薄厚度,水的质量,纯净度。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运动员滑行速度。比如上赛季盐湖城世界杯,14项比赛,我记得有11项都打破了纪录。这一定与场馆冰面有关。
我认为,北京冬奥会有机会打造平原最快的冰馆。我在2014索契冬奥会夺冠那一次,成绩已经是平原最快的纪录。因为世界纪录是在高原冰场创造的,高原空气相对稀薄,滑行阻力小很多。
如今北京冬奥在打造冰丝带冰场的速度。我希望冰丝带做到平原最快的冰馆。我建议北京冬奥组委和哈工大合作,哈工大有材料学院,有环境学院。非常适合研究,什么样的冰面会让运动员滑的更快。 北京冬奥会,怎么在规则允许范围,从环境,从材料角度打造更快的冰面,我希望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北青-北京头条记者 褚鹏编辑/周学帅
声明:本文由入驻编辑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如有侵犯您的合法利益,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即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