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正在青岛进行的全国游泳冠军赛上,包括傅园慧、王简嘉禾、余贺新等五位在预赛中排名第一的运动员,皆因为体能测试分数较低而无缘决赛,赛后,#傅园慧预赛第一却无缘决赛#话题冲上热搜,而为数众多的体育类媒体都做了#体能决定运动员赛事成绩合理吗#的相关调查,结果自然是投“不合理”者居多,比例甚至超过90%。

打破全国纪录甚至是亚洲纪录的优秀运动员,却因为体能测试无缘继续比赛?这样的事情发生在2020年,听起来还是相当魔幻。

中国体育的体测特色:历史悠久

“体能长一寸、比赛无不胜“,这是中国短道队在组织体能大比武时喊出的口号,体能大比武这样的词汇,很容易把人的思绪拉回到往昔,实际上体能测试并非新世纪的产物,早在近30年前,当时还没有进入职业化的甲A足球联赛就推行过12分钟跑的体能测试。

所谓12分钟跑,就是在12分钟内跑过3300米才算合格,如果在体能测试中未能达标,那就意味着将无法获得新赛季的上岗证。当时的诸多国脚,包括高洪波、杨璞(曾打封闭测体测)等名将,都是12分钟跑的困难户,甚至要请来专业的长跑教练来指导训练,很多球员(比如高峰)甚至因为未能通过体能测试而直接选择退役。

后来,12分钟跑已经进化为“yoyo体测”,跑圈改了折返跑,模拟足球运动的急停急转和加速冲刺等运动状态,终归还是比12分钟跑更具科学性,但国足的整体水平却并没有因为体能强化手段的进步而有所改善,原地踏步甚至是退步,毕竟技战术能力的不足并不是跑跑步就能弥补的。当然,男足球员被喷白斩鸡烂泥扶不上墙,可不是体能测试的锅,但加强体能训练毕竟是最直接的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提高的方面,也不能完全否定其存在的意义,毕竟练了总比不练要强,只是运动成绩的取得,一定是多重因素决定的结果。

虽然在足球上体现的并不明显,但加强基础体能还是让中国篮球从中受益。2014年,宫鲁鸣在兵败马尼拉后再度出山,二度执掌中国男篮帅印。当时的宫鲁鸣,着重对年轻球员的体能锻炼,为此也一度承受千夫所指般,被媒体批为“开历史倒车”,“三从一大复辟”。

但是在宫鲁鸣的眼中,训练是一切的前提,体能更是训练的基础,跑圈就是他带队的必修课之一。教练组将体能训练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关于肌肉和关节力量,另一部分则是心肺功能的锻炼,队伍也多次进行以3200米跑为主要内容的体能测试。经过体能强化后,队员们的体能状况明显提升,不仅耐力有所提高,体重也控制的很好。

经过魔鬼般的训练后,中国男篮的队员们都非常轻松地通过了曾经令他们非常头疼的CBA体能测试。到了2015年亚锦赛上,体能问题从男篮的劣势转为优势,即便到了第四节小伙子们也生龙活虎。小组赛落后20分惊天大逆转韩国,半决赛众志成城用身体冲垮伊朗,决赛力克劲敌菲律宾,中国男篮在2015年重返亚洲之巅。

由此可见,体能训练和测试并非不重要,但要科学地融入到技战术训练之中,练跑步不是终极目的,要结合项目特点有的放矢,才能真正起到效果。

一刀切武断:需遵循各自项目规律

关于体能测试的吐槽在游泳冠军赛上达到顶峰,是体育总局将“体能大比武”的积分和竞技成绩挂钩的矛盾集中体现,实际上此前的田径全国锦标赛就引发过这方面的讨论,当时除了因伤缺席的苏炳添和放弃体能测试的巩立姣,里约奥运会三级跳季军董斌、2017年18岁以下世锦赛女子跳远冠军龚璐颖、男子100米全运会季军徐海洋、全锦赛百米冠军杨洋等,都因体能比武成绩排名靠后而未能参赛,而本次游泳冠军赛发生多达五位排名预赛第一的名将因体能测试不过关而无缘决赛的情况,这其中王简嘉禾甚至打破了亚洲纪录,直接导致针对体测的关注程度,已经超过了各个项目真正的比赛进程。

今年自从疫情爆发以来,包括多支国家队在内,运动员因为出行和参赛不便,多是留在训练基地自行训练,甚至处于长期封闭的状态。在没有具体比赛的境况下,趁这段长时间的训练机会补足体能短板,本无可厚非,但将体测成绩作为获得参赛门票甚至是决定决赛资格的重要依据,却引发了不同的声音,一些体能测试项目,对不同项目的运动员,也的确造成了很大程度的困难。

以游泳和田径两个基础大项为例,本次游泳冠军赛的体能竞赛共设置5个项目,即垂直纵跳(摆臂CMJ)高度测试、30米冲刺跑计时测试、引体向上、躯干核心力量测试(4个方位)和3000米跑,田径全锦赛的体能测试则分为深蹲、卧推、30米冲刺、坐位体前屈、垂直纵跳、引体向上、腹肌耐力、背肌耐力、3000米跑和体脂百分比共10个项目。总结一下,引体向上和3000米跑是都有的测试项目,但其实这两项测试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游泳和田径项目。

比如引体向上,主要锻炼上肢力量,但加强上肢力量带来的连带效应,必然是上半身体重肌肉量的提升,这对于跳跃和中长跑项目并无益处。而3000米跑主要考查个体有氧耐力水平,但对那些讲求爆发力项目的运动员,强调耐力往往得不偿失。苏炳添之前就解释过自己3000米跑成绩为何只有13分38秒这么“慢”,因为3000米属于慢速有氧运动,短跑运动员以力量和爆发力训练为主,如果太多训练长跑会把快肌变成慢肌影响爆发力。

而对于游泳运动员而言,关节的灵活度至关重要,尤其是踝关节,因为这直接影响了打腿的效率,踝关节越柔软,大腿效率越高,对身体产生的推动力越大,腰腹及双腿产生的负荷也会越小,游速才会越来越快,而这显然与3000米耐力测试的初衷背道而驰。

当今世界体坛,讲究的是术业有专攻,越专业的运动员越是高精尖,不可能要求全面发展,对于很多顶级专项运动员来说,诸如3000米跑这样的测试,可以说是“要了人命”,毕竟要在自己的专项上超出常人,“偏科严重”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一刀切往往事倍功半,何况即便当时宫鲁鸣带队练体能,也强调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比如中锋位置是尽量跑就可以,不是那种强制的‘傻跑傻练’,会根据每个人的不同身体状况制定不同的计划。

何况,目前也没有任何数据可以支持靠引体向上、卧推、长跑等可以成为奥运冠军。非要强行进行不适合自己的体能训练,往往会带来不可预知的伤病。

事实上,连这一点其实也是足篮球早就给过的惨痛教训,比如在去年的CBA体测中,张兆旭就在做深蹲时腰部重伤,2017年,李晓旭甚至在体测时跟腱断裂,而这两人甚至都是前国家队成员。

而据我们所知,这次比赛之前就有国家游泳队的运动员因为练3000米跑练到脚磨出水泡,结果怕感染三天没能下水,反倒影响了正常的训练。另外还有运动员因为练体能时摔折胳膊,导致自己无法参加冠军赛的情况出现,可以说都是强调体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体测到底管不管用 东京奥运去检验

体育训练,本可以用科学的方式来解决,项目的特点不同,训练的着重点自然也不同,本次体能测试,总局强调比赛就要按规则进行,规则面前人人平等,而且强化体能训练不仅可以提高运动员身体素质,还能够锤炼运动员意志品质,锻造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优良作风。

但是,中国体育多年来的成功案例,无一不是走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路线,运动员之前就不练体能吗?当然不是,但体能恐怕不能成为决定性的因素,如果说奥运项目的体能测试还有情可原,那么围棋甲级联赛也这么搞又是怎么回事?下棋对体能要求当然不低,但测试1000米跑、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等等却成了强制要求,难道肌肉还能代替脑子的作用吗?

实际上由于疫情的原因,很多国际性赛事都被迫停摆,国内在防控情况大好的前提下,才逐渐恢复一些国内的赛事。但是好不容易有比赛的机会,而且都是全国的顶级赛事,结果却出现傅园慧式只能在预赛中出场的结果,田径全锦赛也有不少成绩上的佼佼者因为体能排名靠后,只能作为不计名次的测验来对待的尴尬情况,决赛不如预赛,很多名将被拒之门外,这样的比赛怎能体现出真正的训练效果?

傅园慧可以发微博,“哀嚎”我傅圆圆这辈子也有会跑步的一天,王简嘉禾可以说,“我们是水上项目,陆上项目不是很擅长,游泳运动员不可能在陆上的所有项目都特别好”,但还有大多数不太知名的运动员,他们的发声恐怕引发不了什么共鸣,要不就说几句可有可无的,要不就干脆不吭声,在几乎所有的专业运动队都在参与这场体能大比武的前提下,绝大多数运动员们都只能接受现实。

真正糟糕地是,根据规定,由于体能测试结果和运动员的津贴补助直接挂钩,甚至决定了他们的奥运会参赛权。所以如果按照这样的规定执行下去,很多真正具备能力的顶尖运动员,可能就真的无缘明年东京奥运会的赛场。“我已经年纪很大了,还是想多游几年,但这种政策快逼得我这种老一点的当不了运动员了”这是一位出生于93年的游泳运动员的心声,东京奥运会延期一年,很多进入职业生涯末年的老将不得不咬牙再坚持一年,但体能测试很可能关上他们通往东京奥运的大门。

可能,一场全国比赛还不足以证明体能测试对竞技成绩到底有没有帮助,毕竟傅园慧、王简嘉禾也不缺这么一个全国冠军的头衔,但体能测试的根本,当然应该为训练服务,针对不同项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体能考核标准,让体能测试成为提升成绩的助推力。

对于体能测试,每个人看待这个问题的角度不同,体育总局出台这样的政策,必然也有自身的考虑,到底这么干行不行可不可以,终究还是要在成绩上见到效果才有作用,那就让我们等待明年的东京奥运会来揭晓最终答案吧。